2015年工作回顾
2015年是我市致力新赶超、开拓新境界、赢得新发展的重要一年,是“十二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。一年来,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,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,保态势、创优势,迎难而上,拼搏进取,实现了经济总量、人均数量、发展质量“三量齐升”。2015年,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.5%,增速居全省第2位;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增长12.9%,居全省第1位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.3%,居全省第9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.1%,居全省第3位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.2%,居全省第4位;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6.7%,居全省第6位。
赶超发展 势头强劲
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333.64亿元,增长9.5%,增速居全省第2位;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1.65亿元,增长12.9%,居全省第1位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4.14亿元,增长9.3%,居全省第9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.68亿元,增长13.1%,居全省第3位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.99亿元,增长12.2%,居全省第4位,税收占比74.3%,居全省第2位;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2.32亿元,增长16.7%,居全省第6位。
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
产业结构日趋合理,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1.8∶56.6∶31.6,三产占比首破30%。
工业经济增量提质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家,达到987家。地方工业增速高出中央和省属企业30.6个百分点。石油和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。
第三产业增长迅速。第三产业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,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。全年完成投资534.82亿元,增长33.1%,高出全市投资增速16.1个百分点。
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。粮食总产达到271.8万吨,实现“十二连增”。
开放招商 实现突破
富士康正一特殊材料产业园开工建设,实现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零突破。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87个,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58个,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。利用省外资金194.3亿元,增长10%,增速居全省第1位;利用境外资金5.75亿美元,增长18.1%,居全省第1位。
开放合作不断深化。濮阳商检办事处业务不断扩大,我市被列为全省首批检商“两证合一”改革试点城市。
发展优势 持续积累
办成和推进了28项事关全局发展的大事要事。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18个,完成投资969.8亿元。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5.28亿元,增长17%。
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。郑濮济高铁前期工作正式启动,晋豫鲁铁路即将开通客运,濮阳至信阳潢川铁路纳入省规划。台辉高速豫鲁界至范县段开工奠基,南林高速东延、德商高速范县段建成通车,实现了与山东高速公路网的对接。
资源能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。投资286亿元的文23战略储气库启动先导工程,中原油田石化总厂扩能改造、日濮洛输油管线工程取得新进展,濮阳至开封、至邯郸等输气管道建成投用。丰利石化丙烯联产芳烃项目投产试运行。
产业承载力不断增强。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5.26亿元,增长31%。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。国家电光源质量检测中心、中科院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检测研发平台建成投用。濮阳市化工产业集聚区获省批复,拓展了发展空间。
改革创新 成效显著
我市在全省实现“七个率先”:率先推出了“房地产新政”;率先启动财政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;率先整合市县担保机构;率先在省辖市实现供水、热力资产证券化;率先开展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工作;率先完成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;率先对审批事项实行“多评合一”、网上审批。
创新能力不断增强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、省市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0家,新建省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,市级重点实验室4家。
城乡发展 协调推进
切实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、社保、住房等问题,突出教育拉动,市县城区学校扩招2.38万人,带动近6万人进城。我市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。
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。
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。
人民生活明显改善
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171.3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.7%,居全省第2位。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。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28元,增长7.4%;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0元,增长9.8%。
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。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.3万人,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.3万人。
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。实施精准扶贫,全年实现脱贫5.25万人。黄河滩区第一批居民迁建试点扎实推进。
社会事业加快发展。创建农村标准化学校197所,实施校安工程项目47个。新建改建城区学校6所。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21所、村卫生室629所。
生态环境不断改善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
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
坚持依法行政,完善责任、有序、高效的工作机制,行政效能不断提升。坚持民主科学决策,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,支持政协参政议政,努力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。
“十二五”辉煌成就
经济发力提速实力大幅跃升
产业不断壮大结构明显优化
优势持续积累发展更有底气
城乡面貌巨变人民生活殷实
“十三五”发展指导思想
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以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为总引领,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总抓手,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,以“坚持率先转型,实现三量齐升,进入全省省辖市第一方阵”为总要求,牢固树立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发展理念,着力改革开放,着力创新引领,着力优化结构,着力改善民生,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濮阳。
2016年重点工作
2016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生产总值增长9%左右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%左右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%以上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%;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.5%以上;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%;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%、10%;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%以内;节能减排实现省定目标。
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,要做到“五个必须”:必须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,拼上去、过关口,扩投资、增消费,促进经济快速增长;必须抓住转型发展这条主线不放松,用好改革开放创新动力,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,重构产业新体系,实现蝶变升级;必须抓住大事要事这个关键不放松,上项目、夯基础,培育竞争新优势;必须抓住城市建设这个龙头不放松,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,增强吸引力、辐射力,拉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;必须抓住惠民生保稳定这一底线不放松,强化社会保障,实施脱贫攻坚,发展社会事业,实现共享发展。
提高供给质量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新突破
2016年,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13个,年内完成投资304.35亿元。
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化工产业,以提升价值为核心,以产业链重构为着力点,加快升级再造。
装备制造业,以战略合作、创新驱动为路径,拓展领域,提升发展层次。
家具制造业,实施品牌战略,适应消费升级趋势,采取个性化、定制式生产模式,加快产业升级。
羽绒制品和食品加工业,以构建全产业链为重点,采取“基地+加工+市场”模式做大规模、提升质量。
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。培育与引进并重,重点发展新能源、新材料、节能环保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,形成濮阳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。
注重城乡协调 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突破
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。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。
加快现代城镇体系建设。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市城区建设,着力推进“五网四厂两道”基础设施建设,抓好综合管廊建设试点,积极推进市、县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。
加快美丽乡村建设。实施“乡村畅通工程”,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70公里。加强农村危房改造。
强化市场导向 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突破
提高粮食生产能力。完成3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。粮食总产稳定在50亿斤以上。
加快农业结构调整。加快汇源肉羊养殖基地、屠宰加工、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。推进河南永达肉鸡养殖、牧原100万头猪场等项目建设。
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积极培育种养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组织、专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。
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。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、宅基地使用权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。
顺应消费趋势 实现服务业发展新突破
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。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,加快建设中原煤炭储配中心、濮阳市石化能源物流仓储基地、台前县电商物流中心等项目。
加快发展金融业。争取郑州银行、兴业银行、交通银行等来濮设立分支机构。
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。积极推进油田商贸中心、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、怡亚通物流产业园等招商项目和正大五洲商贸中心、上亿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。
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。
加快发展信息服务和健康养老产业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。
厚植发展优势 提升区域竞争力
着力抓好341个省市重点项目,年内完成投资826.33亿元。
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。确保年内开工建设郑濮济高铁,争取京九客运专线靠近濮阳城区。尽快开通晋豫鲁铁路濮阳段客运。谋划推进濮阳通用机场建设。
加快资源能源项目建设。开工建设文23战略储气库,推进新粤浙输气管道豫鲁支线、濮范台输气管道、中原至鹤壁输气管道等项目建设。
加快发展载体建设。加快人力资源开发。
激发发展新动力 突出改革创新
全面深化改革。
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。力争将市投资集团资产规模增扩至200亿元以上,建立健全市、县区母子公司体制,提高投融资能力。
加大国企改革力度。重点推进31户国有企业改革。
深化商事制度改革,全面落实“三证合一、一照一码”,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,实现工商注册便利化。
实施创新驱动发展。新建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,争取落户一批研发基地、中试基地。年内新认定市级众创空间10家。
新增“两化”融合示范企业5家。
增强发展新活力 着力开放发展
拓展发展新空间。充分发挥晋豫鲁铁路联通港口的作用,找准我市对接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定位,打造节点城市,构建空港、陆港、海港联运格局,形成豫北出海大通道。加快濮阳商检办事处业务中心建设。
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。重点引进世界500强、国内领军企业等重大项目。力争在化工、装备制造、汽配加工等领域实现突破。
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绿色发展
强化污染治理。深入实施“蓝天工程”、“碧水工程”和“乡村清洁工程”。实行控油、控煤、控尘、控车、控污“五控并举”。
强化源头预防。支持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技改。完善污染企业退出机制,严禁新上环保不达标项目。
强化监督管理。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和污染防治联动机制。建立企业排放在线监测体系。
强化生态建设。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,完成生态工程造林6万亩以上。加强全域河流生态保护,建设健康水系。
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突出精准脱贫
确保年内实现精准脱贫6.13万人。
一是抓好转移就业脱贫。二是抓好发展产业脱贫。三是抓好教育脱贫。四是抓好救助脱贫。五是抓好兜底脱贫。
增进人民福祉 加强社会建设
强化基本民生保障。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1.8万人,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500人,动态消除“零就业家庭”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亿元,扶持带动1.5万人创业就业。城乡低保财政补差水平月人均分别提高15元、12元,农村五保对象年集中供养、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人均4000元、3000元。为3.5万农村妇女免费实施“两癌”筛查。建设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、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。新建、购买各类保障性住房1.2万套。
优先发展教育事业。改善125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,对53所农村中小学校舍进行改造,新建改建市城区学校10所。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,全市新建30所、改扩建76所幼儿园。
着力加强文化建设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建成投用市图书馆新馆,市城区建设20个流动书屋,建设书香濮阳。建设400个村级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。
全面改善医疗卫生条件。努力构筑冀鲁豫三省交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。加快市人民医院病房楼、市红十字医院康复病房楼等项目建设。新建提升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改扩建20所乡镇卫生院、新建改造260所村卫生室。
完善社会治理。争创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市。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打造平安濮阳、法治濮阳。
新闻热点